2025开年,DeepSeek火爆出圈,包括吉利、东风汽车、上汽、广汽、长城、长安、比亚迪等车企相继官宣接入,掀起了“AI定义汽车”浪潮。
而这股最火的AI汽车热潮,除了深度赋能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等AI竞争更白热化的细分场景,也吹到了整车机械化属性较强的底盘。
实际上,早在2024年初,蔚来就推出了全栈自研的AI底盘技术,融合车端多传感器和云端数据,可根据汽车多次(四次及以上)行驶过相同路段时的车身状态传感器对路面的颠簸情况进行确认、验证、微调、修正,提前匹配多种底盘参数组合。
彼时,相较于友商大多将车身高度、加速度等传感器感知到的信息,仅用于实时改善单次通过相同路段的行驶表现,蔚来AI智能底盘则通过群体智能,生成更准确地反映路面颠簸情况的4D路况图层,充分挖掘了数据价值,是其底盘AI化的显著特征之一。
而吉利发布的AI数字底盘,在底盘融合域控、线控制动、线控转向、全主动悬架的支撑下,借助高算力本地域控和星睿智算中心的云端算力,通过融合AI大模型与数字底盘,不仅实现道路数据云端共享,还能实时感知和预测车辆状态,并完成了全球首个汽车无人驾驶漂移。
此外,去年底小米公布的智能底盘预研技术,以全主动悬架、超级四电机系统、48V线控制动、48V线控转向等数字化控制技术,实现对汽车横、纵、垂三向六自由度的精准调控,未来将深度融合集团的先进 AI 能力、「人车家全生态」等。
本质上看,继底盘全面线控化趋势之后,以线控底盘的硬件和软件算法为基础,借助AI能力突破底盘的整体安全性、舒适性、操控性等能力上限,成为了各OEM在智能底盘细分领域的全新竞争焦点。
而智能底盘向着AI化纵深发展的同时,底盘域集成、软硬解耦、全面线控化仍然是行业主旋律,但供应链的价值版图和分工必将加速重新分配,于供应商而言整体市场挑战或许更加严峻。
“与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相适应,底盘系统各执行器正从独立分布式系统,向底盘域控及中央控制进行物理层面、电气层面和控制层面的集成演变;对现有各执行器的使用工况、结构设计、系统功能、安全冗余理念、测试验证等提出了新的要求。”辰致科技首席科学家扬博在2024高工智能汽车年会上表示。
在此背景下,基于底盘域控系统、智慧执行器系统的AI底盘,主机厂和供应商或许能寻求Tier 0.5 形式下的双赢协同开发机会,也将考验Tier 1的全方位系统设计和验证能力。
不过,与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等AI可塑性更强的系统相比,AI智能底盘的机械属性更强,这也决定了无论是线控化还是AI化,包括制动、转向、悬架的关键部件等硬件能力才是底盘的基础。
同时,AI底盘更强调各核心模块的协同控制能力,即三向六自由度车身姿态全数字化调节,需要构建起感知、智算决策、执行和迭代等一系列能力,因此对软件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。
以底盘域的核心部件制动为例,对供应商而言,在当下线控底盘EHB的规模化普及基础上,该赛道接下来的市场机会,更多体现在技术升级带来的新一轮EMB竞争,以及完成制动、转向、悬架融合实现XYZ三轴控制,为AI底盘做好全方位的底层支持。
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市场(不含进出口)乘用车前装标配电子液压制动系统(EHB)交付新车1172.13万辆,同比增长61.24%,搭载率首次突破50%,达到55.51%;新能源车型搭载率更是高达83.17%,无疑为2025 AI底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而在这一轮线控制动EHB普及过程,部分国产线控底盘供应商在“2020年缺芯潮”中快速入局,如今已经凭借产品和技术的先发优势成功突围,吃上了第一波红利。
比如,国内首家实现线控制动One-box规模化量产的科创公司利氪科技表示,公司顺应AI底盘风潮,通过软件实时计算模型参数并与传感器采集数据比照,不断调优控制参数,使得车辆控制更精准,提升驾乘安全和舒适性,同时基于车辆底盘完整参数化模型,对车辆进行预测性控制,打造具有主动控制、自适应、自学习的智能底盘系统方案。
值得一提的是,成立仅3年,利氪科技在资本市场备受瞩目,股东除多家头部资金巨鳄外,还包含奇瑞、北汽、一汽等大型车企相关基金,也验证了国产底盘供应商的强劲实力,未来跑赢AI底盘市场的潜能巨大。
不过,纵观整个市场竞争格局,底盘是传统国际Tier 1的主战场,其核心技术仍占据市场优势。对国产底盘供应商而言,突破中高端车型AI底盘市场,技术门槛还比较高。
但随着OEM加速布局AI底盘,属于国产玩家的新机会还在涌现。包括底盘一体化系统控制带来的软硬件升级,或者是为了抢占AI底盘新功能的先发优势,需要各细分供应商具备更快的响应速度等。
尤其是在底盘域芯片部分,AI底盘趋势下,智能底盘MCU新增的AI算力需求,也成为了国产MCU厂商的突围机会之一,但前提是底盘域MCU必须标配高安全、高可靠、高实时、高性能。
比如,可靠性覆盖车规级设计、可靠性验证、生产管理控制、质量体系控制等芯片设计生产全流程;满足功能安全ASILD要求;具备高性能CPU、大容量嵌入式存储、丰富的AD资源、高性能外设、高性能通讯接口等。
“近年来车身及座舱芯片的国产化率显著提升,然而高端核心域控芯片,尤其是高安全、高可靠性要求的动力、底盘等领域,因起步晚、研发周期漫长、技术门槛高等因素,国产化率仍相对较低。”紫光同芯汽车电子事业部副总经理杨斌指出。
实际上,在过去几年供应链安全压力的倒逼下,针对功能安全要求极高的底盘域MCU需求,不少国产厂商已成功打造出极具竞争力的优质产品,有望在未来两年内实现规模化应用。
最新消息表明,紫光同芯推出的面向底盘域、动力域、车身域及智驾域等关键应用场景的高端MCU产品THA6412,已成功向多家头部汽车客户送样。
值得一提的是,作为国内首款Arm Cortex-R52+内核ASIL D MCU,THA6 Gen2系列的旗舰级明星产品THA6412实力超群,直接对标国际领先的英飞凌TC387,在安全性、可靠性与实时性方面均达到国际顶尖水准:拥有4核(2对锁步核)12MB的强大配置,CPU主频达400MHz,采用Armv8架构指令集,支持虚拟化、多任务隔离;支持高精度PWM输出,内置硬件RDC模块,同时支持软解码和硬解码两种旋变信号处理方式,成本更优;集成最新版本GTM 4.1,内置MCS模块,支持硬件加速,性能更高;冗余ADC通道采集,支持快速比较,安全性更强。
此外,这款产品成功获得了ISO 26262 ASIL D最高功能安全等级产品Ready认证,满足ISO 21434信息安全标准,集成HSM模块,达到EVITA-Full等级,完美适配业界主流的调试器、编译器,全方位满足新一代E/E架构对于高性能车规级MCU的严苛需求。
另外,兆易创新推出的车规级MCU GD32A7系列产品,可以满足底盘等高端应用场景需求,具体包括GD32A71x / GD32A72x / GD32A74x等多款型号供选择。
值得一提的是,该系列车规级MCU芯片采用2.97-5.5V宽电压供电,能在-40℃~+125℃的工作温度范围内稳定运行,符合AEC-Q100 Grade1标准,工作寿命15年以上,为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筑牢硬件根基。
同时,为了满足多样化的车身、互联和底盘的应用需求,兆易创新的GD32A7系列产品还集成了丰富的外设接口,包含6路SENT接口;8路 CAN FD,12路 LIN多路高速车用总线接口;以及支持AVB和TSN的1x10/100Mbps以太网接口;此外,还提供8路SPI、1路Quad SPI、2路I2C等接口。
在安全可靠性方面,GD32A74x系列符合功能安全ISO 26262 ASIL D最高等级标准。且所有产品均满足国际Evita-full标准信息安全要求,并支持国密算法SM2/SM3/SM4,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。
此外,包括国芯的CCFC300系列、杰发科技的AC7840x/AC7870x、芯旺微的KF32A1x6等,应用于动力、底盘域的国产MCU,产品矩阵愈加庞大,部分也已在OEM的量产车型或是Tier1厂商的底盘产品中搭载。
可以肯定的是,随着AI底盘等核心车规应用场景的MCU,亟需集成AI处理器以应对端侧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需求,新一轮的车规级MCU竞争势必愈演愈烈。国产车规级MCU能否在这波技术升级红利中突围,值得期待。
而AI汽车引领下,底盘的AI革命还存在哪些变数尚未可知,但“安全”一定是底色。
并且从商业逻辑来看,即便是AI技术冲击,车企们以及整个底盘供应链的竞争焦点依旧是“在安全的前提下做到智能”,无非是更加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以另一种形式呈现。
对于牌桌上的玩家来说,“卷”肯定是常态。